展会新闻
康复医疗,疫情后大有可为
2020.06.30
康复医疗,疫情后大有可为
康复医学作为国际公认的四大医学(预防、临床、康复、保健)之一,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导致国内康复行业的发展较为缓慢。
想要促进国内康复医疗行业的发展,实现完整的康复医疗服务,首先需要加强公众认知教育,普及康复概念,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意识并认可康复医疗的存在和必要性。在我国康复医疗这个名词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尤其对普通大众来说,更像是辅助治疗方式。他们在受伤后第一反应都是前往大医院诊治,就诊之后一般都会听医生的意见在家静坐休养,他们很难想象用“运动”的方式来治疗肌肉受损等运动损伤问题。
其次,完善医保制度,扩大对康复医疗诊疗项目的覆盖,减轻患者成本。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加上器械使用费、住院费、人工费等,日均花费在500-600元左右,而康复治疗周期通常需要28-90天甚至更长。直到汶川大地震后2010年我国医保才将9项康复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而医保对于综合医院的管控日趋严格,医保控费之下,综合医院往往会将康复额度调用,使得康复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报销比例不到50%。
最后,完善三级康复医疗网络建设,形成高效互通的转诊机制,尤其重视对三级网络下游中的社区诊所的建设与扩张,社区诊所具备轻资产、易复制、易获客的优势。但目前医院层面上的转诊协议较难落实,低级别的康复医院治疗水准也难以得到保证。而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大部分三甲医院无法做到与二级康复医院深入合作。
根据普华永道2016年的一份报告。我国需康复人口超过一亿人,主要来自四大群体:
1、残疾人群体,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出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其中约5000多万人有康复需求。
目前通常将需要康复治疗的群体按照病情发展分为急性期、后急性期及长期照料期。因而与之对应的三级康复医疗网是目前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级地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共有模式。由康复医学专家负责的以康复目标为导向的多学科参与的康复过程,时间不超过30天;亚急性期康复在二级康复专科医院,针对部分病情稳定、仍需恢复功能的患者,通过强化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时间不超过2个月;此后少部分仍需继续维持性康复的患者回到家庭,进入社区康复,即基层一级医疗机构的康复管理。
那么康复领域的“分级诊疗”该如何实现呢?
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以疾病急性期患者为主,立足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及时向专门的康复医院转诊患者;康复医院以疾病稳定期患者为主,提供专科化、专业化康复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以疾病恢复期患者为主,为患者提供专业康复医学指导。
建立完善的康复治疗转诊制度,尤其是康复医院与综合三甲医院的合作,承接急性期后病人,打造畅通的转诊机制,术后的康复需求巨大,对于下游的康复机构而言,相当于有了稳定的用户来源。对三甲医院而言,不仅可以解决患者的出口问题,提高床位周转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功能障碍、改善生活质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离患者最近的场所,是开展康复医学的主要阵地之一。社区康复是整个康复机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疾病恢复期和慢性病患者康复治疗以及健康恢复的重要职责,同时社区康复又是链接家庭康复、康复养老以及病人恢复健康回归社会的紧密交汇点,是通向社会大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康复医疗在我国还是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新生事物。康复医疗能够加快身体机能恢复,降低复发率,减少并发症,节约总体治疗费用。接受康复治疗后总费用明显下降,且呈逐月下降趋势,也是医保控费的大趋势。
2、康复医疗信息化稳步推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康复病人从临床到康复的转诊将会全面实现信息化,各个医疗机构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病人可以在三级康复医院之间流畅转诊。
3、老年康复在国内重视程度不高,但可以成为养老照护行业的新赢利点。老年康复日均治疗费用虽然低于综合性医院,但其成本也相对较低,净利润率能达到15%-20%左右。而且随着业务的扩张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利润空间可进一步挖掘。
4、各类儿科康复的每个细分领域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受众患儿,市场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统一的特点是门槛较高,要求在特定的专业领域有多年的经验积累。但是一旦某个企业对行业的渗透够深,在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后,门槛反而会变为竞争壁垒,能够爆发出较大的潜能。
5、另外,在我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中,骨科结合神经康复占60%-70%之间,且相对可实现流程标准化,可复制,风险低,这是中国康复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由公众号采编,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